2022年6月30日晚,由人权研究中心主办,教师发展中心、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教育立法研究基地协办的“公法与人权”讲坛第19期、“我国现行宪法公布实施40周年”专题学术讲座(二)、人权研究中心校庆系列讲座专题(二)在线上顺利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马岭教授做题为《与宪法结缘——兼谈学术论文如何选题》的讲座,人权研究中心讲师赵小静博士主持。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宪法教研室副主任、人权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徐翔博士,人权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杨博文博士与谈,校内外120余师生在线上参会。
马岭教授以自身研究宪法学39载的学术经历为主线,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术论文如何选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1.从学术交流中获得选题灵感:首先,可以在小范围的交流会中与师友在争论中获得灵感;其次,在各个大学举办的学术会议中,通过听取某一领域资深学者的发言,汲取其中令自身产生疑惑或思考的问题展开研究。2.适度追随社会中的热点问题:以宪法学研究领域为例,可以适当关注近年来较热的“合宪性审查”、“监察委员会的成立”等议题,由此发掘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主题,但在追随热点问题时需要保持客观冷静、实事求是的态度。3.从命题作文中找到兴趣点:在参加学术会议时,将会议给定的主题与本人的研究相结合;或者被约稿时,针对给定的学术命题进行写作,促使自身发现问题并产生对该命题深入研究的兴趣。4.制定写作计划:研究者需要制定合理的研究与写作计划,在坚持、贯彻计划的同时,保有一定的灵活性。5.跨学科思维能够帮助发现可研究的题目: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处发现写作的可能性,比如利用法理学中权利的规范结构理论,来研究宪法中的基本权利与义务。6.贯穿始终的阅读:阅读是发现选题的有效方式之一,在阅读时保有发现问题的开放心灵。7.青年教师可以从教学中受到启发: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讨论、作业中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观点来获得灵感,走出思维死角,做到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8.从旅游及其他休闲中摸索:通过旅行或其他休闲方式放松身心,帮助跳出常规思维模式,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社会现象,找到值得研究的主题。
在与谈环节,徐翔博士提出,马岭教授的经验令其深有共鸣,这不仅是学术经验的分享,也是马岭教授的学术回忆录,更是宪法学研究的宣讲会,令我们了解马岭教授文章选题的方法及其成熟化的过程。徐翔博士同时也表达了自身及其他青年教师的困惑,即如何准确的对待社会热点问题的写作。讲述其通过观看电影、电视节目、娱乐新闻产生启发展开写作的过程。最后,徐翔博士指出,论文选题很重要,但与此同时研究者和同学也应当注意提升写作水平。
杨博文博士提出,针对马岭教授提出的“适度追随社会热点”这一经验,他认为这是每一位法学研究者都无法避免的问题,但追随热点时应当注意限度。在研究中应当重视基础材料,从问题本身而非问题之外来寻找内部逻辑。在进行如宪法史这样的跨学科研究时,本应对历史的相关学科也进行全面研究,但当学术研究者都重视发表速度时,个体在阅读相关学科文献时的时间就变得非常奢侈,因此必须重视时间管理。最后,杨博文博士向马岭教授提出一个问题,“早期宪法学者的作品对今天有怎样的价值?这些作品如何回应当今宪法学的研究?”
马岭教授随后对各位与谈人及听众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精彩的回应。马岭教授指出,我们仍应当阅读早期宪法学研究者的作品,尤其对于做宪法史研究的学者而言,学者应以自己的学术水平为基础来判断作品质量的好坏,同时不能一味以今天的标准衡量当时的观点。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首先在时间管理上,应当了解自己一天中大脑最活跃的时间,在此期间进行写作,实现效率最大化;其次,在文献阅读方面,马岭教授认为成长过程中难免面临文献阅读杂乱无章的问题,此时应当放宽心态,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再次,在历史资料梳理方面,应注重对权威著作的阅读与梳理,并且要更看重资料的质量而非作者的学术出身、文献是否出自顶刊等外在因素。
赵小静博士总结到,马岭教授讲述的学术论文选题的七点经验令其产生深刻的感触,也让师生们收获了宪法学人以学术为志业的品格。青年研究者在学术研究中难免会遭遇现实困境,但研究本身可以带来内心的安定感。提出了宪法学中还有许多议题值得研究和探索,比如,目前可以从新的视角研究前辈已有的研究,精细化前人的研究成果。马岭教授39年的宪法学研究历程,笔耕不辍,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写作书稿100多万字,其坚持在研究和写作中探索可能性的品质是年轻老师和同学需要学习并传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