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1届会议期间,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主办,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博乐市民族团结进步研究中心共同承办,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协办的“高质量发展与新疆人权事业成就”中方边会,在新疆博乐市主会场和陕西省西安市分会场同时进行。会议聚焦高质量发展为新疆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在人权保障事业上的巨大促进作用,共话新时代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好新疆。用新疆人权保障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反驳西方涉疆谬论;研究如何运用形象化、具体化的表达方式,增强当代中国人权观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从而把握国际人权斗争领域的战略主动权。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来自埃及科技大学、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东方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浙江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和博乐市民族团结进步研究中心等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博乐市市民代表参与讨论。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王健教授、博乐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艾山江•阿不都克里木分别作会议致辞,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常安教授主持会议。
王健教授认为,新疆不论自然生态、还是民族、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乃至社会组织管理形态,都是多样化或多元化的。对于人权存在形态和表达方式是否存在绝对标准的问题,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回应西方领导人有关人权的提问时指出:“在人权问题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意味着中国人权事业还要继续发展,而且要按照中国国情和人民要求来发展,达到了我们确立的目标和水平就是好的。目前中国正在全面推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伴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实践,包括新疆人权事业在内的中国式人权事业的发展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业绩。
艾山江•阿不都克里木指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深刻认识发展和稳定、发展和民生、发展和人心的紧密联系,广泛汇聚各方力量,努力推动发展成果惠及民生、凝聚人心,深入贯彻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推进新疆高质量发展与人权保障事业进入高层次、新阶段。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巫新华指出,从考古发现与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来看,新疆古今居民与内地居民存在血缘、文化双共祖现象。这是由古代新疆是亚欧大陆古代丝绸之路(尤其是早期)陆路唯一干线通道区域的交通地位所致,这一重要性很早就是中国文明视野内的天下范围。
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院长于逢春教授认为,201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决定实施“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举措以来,先后选派数十万高学历高素质干部作为驻村工作队,帮助地方政府整顿涣散的村(队、社区)组织,改变基层干部作风,协助遴选有能力且愿意为群众服务的基层干部,带领当地各族居民脱贫致富,捍卫广大群众切身利益,协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产与文化培训,为全疆基层民众共同富裕打下坚实的组织、生活生产与财力物力基础。
前埃及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科技参赞、埃及科技大学语言与翻译学院院长、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侯赛因·伊卜拉欣教授认为,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中国政府在实现民族团结,保障少数民族人权,保障全体公民人权的方法与制度上下了很多功夫,做了很多工作,并在经济扶持、人权、教育等相关民生领域给予了特殊的权利保护政策。中国是一个坚持民族平等,注重少数民族发展和民族团结的国家。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为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素质,改善民族地区民生,为维护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和谐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科研处负责人、新疆智库办公室主任助理王昱廷副研究员认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量大、品类全、特色强,是一笔至真至贵的资源,具有天然的优势。近些年,新疆通过加强传承、打造博物馆、培养非遗传承人、14省市非遗援疆等举措,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广西民族大学社科处处长、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金林教授认为,基层治理直接运行于各民族群众构成的草根社会,既是国家政策实施的最后环节,也是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群众自治制度最主要、最直接的场域。在保护各民族平等政治权利,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升各族群众利益感知;创建共建共治共事共乐共享的浓厚氛围,推进各民族文化相融;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夯实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繁荣发展的法治保障机制;建构各族群众的公民身份、塑造各族群众利益感知、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增进政府和群众互信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与作用,对增强各民族的“五个认同”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院长彭无情教授认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人民群众宗教信仰,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基本政策。自治区党委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出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事务条例》,从法律层面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不断拓宽信教群众获得宗教知识的途径,持续改善宗教活动场所设施条件,健全完善伊斯兰教教职人员培养体系,正常宗教活动有序开展,充分保障了伊斯兰教在新疆的有序传承和健康发展。
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东方大学汉学系汉语语言学系高级讲师哈桑诺娃·菲茹扎·米尔萨别科弗娜指出,近日在撒马尔罕举行了上合组织成员国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得到了上合组织成员国的一致支持。而事实也证明,中国始终与邻国和平共处,并在教育权、医疗权和其他生存权利等方面为邻国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热米娜·肖凯提副教授认为,新疆去极端化工作是在法治轨道上进行的,以保障信教群众宗教信仰自由权利为重要目标的社会治理措施。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是新疆依法开展的去极端化实践遵循的基本原则,坚持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是重要原则。近年来新疆的去极端化实践有力地保护了信教群众的合法宗教活动,保障了新疆各族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和正常的宗教需求,赢得了广大信教群众的衷心拥护。
西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讲师、博乐市民族团结进步研究中心研究员斯琴博指出,近年来,新疆社会大局稳定向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对外开放程度日益加深,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在社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新疆积极推动发展成果由各民族人民群众共享,努力把发展成果落实到改善民生、惠及当地和增进民族团结上,各族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生活条件极大改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新疆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为人权保障事业奠定坚实基础。新时代伟大征程中,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基本权利得到切实保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新疆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研究员王江认为,如何处理好安全、发展问题,以及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世界各国都在面临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已很好的诠释了我国对于安全与发展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倘若没有安全发展,不但发展过程可能受到影响而不可持续,而且发展成果也难以长久维系。过去一段时间,新疆的反恐去极端化实践也体现出中国政府通过消除贫困、加强教育投入、不断强化区域发展优势、增加新疆各族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让更多新疆民众过上了更好的生活。也得益于此,新疆各族群众对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思想的抵御将更加主动,防范能力也更强。而更为安全的环境也将有助于新疆更高质量的发展。由此可见,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是相辅相成、高度一致的,二者的平衡与结合构成了新疆长治久安的基石。
西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讲师乔巴生博士认为,在落实依法治疆要求过程中,新疆各级司法机关依法保障人权,始终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司法的全过程。新疆司法机关为实现司法对人权的保障,既抓末端、治已病,担负起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重任,为人权保障提供有力的救济途径。更抓前端、治未病,善于运用能动司法手段,积极作为,主动履职,纾解群众急难愁盼,在办好司法为民的实事中依法保障人权,让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在新疆,人权不仅仅是一项应然权利,更是一项实然权利,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法律概念,更是一种现实的人的权利。在全面依法治国要求之下,人权保障已经步入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讲师杨博文博士认为,通过国内立法干涉他国内政是美国建构其“人权帝国”的重要手段,所谓《维吾尔族强迫劳动预防法案》集中展现了西方对华人权攻势的策略与技艺。该法案贯彻了西方人权话语的整体策略,即“非历史化”和“双重标准”。该法案运用脆弱的论证基础、循环论证、强行比附等修辞技艺,凭空制造出某种紧急状态,逼迫企业将供应链转移。“高超”的策略和技艺,难以掩盖美西方“以人权行霸权”的行动实质。
新疆博乐市贝林哈日莫墩乡决肯村党支部书记孙迎春认为,通过政府在种植棉花、农机购买、深松作业和残膜回收等方面的惠农政策,当地棉花种植业从播种、浇灌、田间管理和采摘全过程均实现了手工到机械化的转变。不仅让农业良性循环发展,还让棉农实现了轻松种棉花的梦想。种植棉花让新疆各族棉农过上了幸福生活,这离不开棉农辛勤的付出,更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新疆博乐市青得里街道东方红社区居民沙吾提·艾孜孜深刻感受到在智慧城市中的美好生活。所居住小区安装的人脸识别门禁、车辆识别系统、智能充电车棚、智能洗车设备,就医、旅游和“民生直达”平台方便快捷。在这座集传统与现代于一身的城市里,各族人民群众和和美美的居住生活在一起,拥有一样的发展机会,共同勤劳致富,共同安居乐业,共同享受到越来越多的智能化服务,共享幸福生活,这就是保障各民族平等权利最好的证明。
新疆博乐市小营盘镇青得里浩特呼尔村党支部书记克西巴特认为,通过党的政策,牧民享受到国家定居兴牧工程和生态奖补资金补贴,实现了从土坯房、土打的牛羊圈、“冬窝子”到红砖房、牛羊暖圈、庭院大门和青贮池的转变,也让牧民住上安全整洁的房屋,牲畜住上了暖圈,吃上了安全的草料,同时享受到住房保障、医疗保障和教育保障。各族人民在这里充分享有尊严、自由和平等,享受着幸福的生活,真实地感受到了新疆高质量发展给这个地处国境线附近的牧业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浙江师范大学阿尔及利亚留学生舒文(Younes Chebini)认为,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始终是新疆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也是新疆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基于我个人的田野考察经验,听十二木卡姆表演以及考察新疆各种各样的民族传统乐器,我认为新疆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包含着丰富的艺术和社会价值。首先,传承是根。其次,保护是本。最后,传播是分。新疆各族的传统乐器的表达方式不断趋于“国际化”,向世界人民展示出其别样的魅力。传承新疆民族的音乐文化对促进世界民族音乐以及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方面,新疆做得非常好。
浙江师范大学尼日利亚留学生叶苏雅(Okoye Chinecherem Esther)认为,新疆各民族交流交往与沟通非常融洽,在音乐上也有很好体现。通过这次参访新疆,让我深刻感受到新疆人民的团结、国家对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力支持。中国是帮助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国家,比如沙漠变绿洲、饮水工程建设、老城区改造等等,这些无一不在表明“人民利益永远第一”。这让我很佩服中国。我的国家同样也是多民族国家,我希望以后也能受到中国的启发和影响,也能做到中国一样的多民族融合、融洽,一心服务国民。
浙江师范大学莫桑比克留学生欧静雅(Bembele Lucinilde Otilia)认为,“百闻不如一见”,今年七月我实地参访了新疆,给我了很深刻的印象。自古以来新疆就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新疆人十分热爱自己的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新疆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得天独厚,他们对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都非常好,这也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相比最突出的一点。中国有一句话说:“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去了新疆我才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在新疆,不同民族的人交往、交流、交融得非常好,他们过得开心又快乐。新疆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欣赏。我也看到了中国对人民的关心,看到了中国的力量和爱国的思想。未来,我希望能将美好的新疆介绍给世界更多人。
常安教授指出,以发展促人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与实践对世界人权事业的重要贡献,我国新疆地区在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权利、宗教信仰自由、劳动权利等方面的成就说明,只有一个安定团结的大环境,一个一心一意谋发展整体思路,才能为人权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美西方国家炒作我国新疆地区的人权议题,实际上是其人权政治化武器化,以一己霸权之私,浪费国际人权事业公共资源的典型体现,这是违反世界人权事业发展宗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