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0日,由吉林大学人权研究院、法学院和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中国人权发展道路”学术研讨会以线上形式召开。本次研讨会旨在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坚持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推动人权事业全面发展”的精神,深入研讨中国人权理念塑造与话语提升。
来自中国人权研究会、北京理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新疆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南大学等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实务部门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着中国人权发展道路展开研讨,近二百位观众在线旁听了本次研讨。
吉林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法学院院长何志鹏教授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开展人权研究的工作注入了强劲动力和坚定信心,国内多家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陆续召开学术活动,对中国人权事业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何志鹏教授向与会专家致以谢意,期待本次研讨会的举办能够结出更多人权思想和理论的硕果。
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吉林大学匡亚明卓越教授、人权研究院战略规划委员会主任鲁广锦教授为本次研讨会作基调发言,以《从大历史看中国式人权文明》为主题,提出人权与人类文明、人权文明与中国式人权文明、中国式人权文明与人类人权文明等三方面内容。鲁广锦教授指出,中国式人权文明是当代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继承、汲取、借鉴了人类人权文明的优秀成果,在发展中开创了人类人权文明新样态。中国式人权文明所展示的思想制度和实践,使人权更加具有包容性、普惠性和共同性,推动世界人权在真实、现实、具体的方向发展。
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常安教授、人权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钱锦宇教授受邀参加本次学术研讨会,并在主题发言环节进行发言。
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常安教授在会议第一单元作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少数民族权利保护》的主题发言,谈到如何把政策性话语转化成学术话语,在少数民族的权利保护领域是一例典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的民族工作主线,而将政策转化为国际人权学术界普遍接受的学术话语需要理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因此,人权的学术研究要具备学术性、可沟通性、普遍性、可感知性、全球性和主体性。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少数民族权利保护,首先,国家建设与人权保障是一体两面的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都证明国家建设本身就具有人权保障的意涵。其次,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例来说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人权保障意义。最后,在此基础上思考人权话语的意义,以及在国际人权话语竞争方面的探索。
人权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钱锦宇教授在会议第四单元作出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发言,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必然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核心内涵和重要特征”这一判断。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理论创新点之一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其已经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摆脱历史周期率、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必由之路。无论从各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还是从中国特色来看,尊重和保障人权一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要求或者本质特征。这一判断主要基于以下三点:首先,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或本质特征是党的领导,而党的领导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其重要目标。其次,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根本指导思想,这内在地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然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根本特征。最后,中国和中华文化日益接近于世界舞台的中心,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离不开中国智识和中国方案的贡献。
研讨结束后,何志鹏教授在会议总结中表示,中国共产党对人权越来越重视,对中国人权道路越来越坚定和自信,中国人权研究理论矿脉丰富、实践波澜壮阔。何志鹏教授对中国人权研究会在构建人权理论、人权话语、人权体系中的引领与努力致以敬意,向与会嘉宾、观众及会务人员表示感谢,并期待本次研讨会能为今后的人权研究播下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