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网站!

  1. 首页
  2. 中心动态
  3. 学术活动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学术活动

人权研究中心“公法与人权”讲坛第十二期顺利举办

  • 来源:人权研究中心
  • 发布者:人权研究中心
  • 浏览量:



    2022423日,第27个世界读书日。由人权研究中心主办,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法学院、 教师发展中心、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协办的“公法与人权”讲坛第十二期、“人权、国际法与国际政治”专题之二在线上举行。北京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社会科学部副部长章永乐做题为《“门罗主义”与美国的“帝国理由”》的讲座,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常安教授主持。西南政法大学人权学院(人权研究院)副院长孟庆涛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法学院助理教授刘洋博士,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人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杨立峰副教授,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人权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哈冠群博士与谈。


章永乐副教授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选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1)从“帝国理由”语源切入对国家理性行动进行的国家间、跨境两个维度进行分析;(2)梳理了“门罗主义”的概念嬗变史,揭示了殖民者扩张的本质;(3)介绍了“门罗主义”的三原则及19世纪以来的变迁史,以及围绕“国际仲裁”制度的泛美体系的形成;(4)分析了门罗主义的不同历史形态和操作策略。美国通过不断扩展“门罗主义”的“不干涉主义”“门户开放”“罗斯福推论”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计划”“国际联盟的争议性条款”“罗斯福的睦邻友好政策”“建设全球帝国”“冷战及后冷战期间的门罗主义”的应用,借助为国际法原则和国家政策解释的争论,实现了从西半球到世界的霸权主义和干涉主义的历程;(5)归纳了21世纪的国家间层面的冲突和跨国层面的门罗主义特征和应用,揭露了干涉主义的实质。


在与谈环节,孟庆涛教授从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其一为方法论,孟庆涛教授介绍了话语分析的一般原理,对政治哲学史中的话语变迁进行了系统梳理。他指出,讲解人使用的话语分析特点及具体内容有很强现实性,如何在既定的时空中看待话语观念史问题?其二为门罗主义话语与民族国家主权的关系。这些话语如何作用于现实,是从法律制度史、观念史,或者别的方式,看待话语分析到现实议题?


    刘洋博士指出:讲解人对该领域有着系统的研究,在讲座前充实了大量的史实,将研究从19世纪延续到当前问题,并指出应当从表达、观察、驱动理解门罗主义。刘洋博士提出了如下问题:根据所掌握的古巴导弹危机中大量史实,美国在这一事件中是否严肃讨论过门罗主义的疑问?此外,如何看待门罗主义之于俄乌问题?门罗主义活跃、销声匿迹到重提之间的关系?


杨立峰副教授指出,讲解人对于门罗主义发生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提出疑问,批判门罗主义需要结合空间政治、历史因素、以及意识形态考虑,其正当性如何看待?与谈人借用马基雅维利观点,提出国家存在的挑战如何通过国运、时运以及德性来权衡?如何看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问题?


哈冠群博士从读书和写作方面谈了对讲解人讲解的体会。他指出,历史研究和现状研究的联动才是高质量研究,历史延展和现实回溯均需要对立意、选题上的深度思考,讲解人将核心概念和符号研究结合,对其互动性研究非常深入,下沉研究非常有意义。并提出疑问,如何看待国际关系中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

章永乐副教授随后对各位与谈人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了精彩回应。他指出,“门罗主义”的话语和实践应当区分开来看待,通常而言,现实策略需要有理想主义的正当性表达;古典政治哲学中的马基雅维利,需要从非规范性的策略去观察,才能看到其核心意义;话语和表达通常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但不能忽视其干涉主义的实质;概念史虽然隶属于观念史,但概念史分析和实践下沉研究更容易把握到问题的本质。在国际关系研究中,一方面应当关注各种观念的来源和本质,另一方面应当很好地处理这些概念的实践样态。关注其纷繁复杂现象背后的核心利益和制度实践。

常安教授总结到:在新时代,中国在积极参与世界治理,应当做好一系列的准备,人权研究需要有相应的议题设置和系统研究能力。讲解人对于历史史实和内在逻辑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剖析了门罗主义话语表达如何,呈现完整的门罗主义的操作手段,破解了门罗主义的理论逻辑,总结了国际规范中的普遍性的标准。章永乐教授的讲座为人权研究提供了新的视域,揭示了国际关系的话语流变与实践和话语背后的丰富政治世界提供了源头活水;需要在人权研究和国际人权话语竞争中;思考人权叙事的多样性、以及在多样性基础上对普遍性的探索;需要关注古典传统、革命传统,关注包括亚非叙事在内的第三世界的丰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