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3
校长范九利到人权研究中心走访检查工作2024-01-13
马成2023-09-01
常安2023-04-13
付玉明
学科专业简介 人权法学科是西北政法大学于2018年10月自主增设并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备案的法学二级学科,依托我校人权研究中心发展建设。2019年12月,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成立,它是在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的基础上组建的校级直属实体研究机构,并于2020年12月获批中宣部教育部第三批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于2021年6月获批“陕西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人权研究中心中心依托西北地区的地缘特色,以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和重大需求为导向,以推进我国西北地区人权事业发展为宗旨,以深入人权理论研究、加强人权教育培训、践行人权实践保护、提供人权咨询服务、参与人权国际交流等为工作内容。中心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陕甘宁边区人权保障的理论实践与当代价值、西北地区(新疆)反恐怖主义与人权保障、西北地区民族区域自治与少数民族权利保护的法律问题、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人权法治、国际人权保护与合作等方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权的重要论述和《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6-2020》的要求,人权法学依托法学,哲学和公共管理等优势学科,以满足国家战略需要为导向,旨在为我国立法、行政、司法、监察、外交等国家机关、国内高等教学和研究单位、非政府组织、企事业单位培养能够独立从事与人权法有关的教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研究生毕业时应符合如下要求: 1.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人道精神和人权意识,自愿为推动我国人权理论的发展、人权制度的健全和人权事业的进步贡献力量; 2.具有扎实的法学基础理论功底,熟悉国内外人权法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方向和最新动态,全面、系统地掌握人权法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 3.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表达、沟通、协调、合作和组织能力,以及一定的国际交往和竞争能力; 4.比较熟练地运用一门以上的外语进行专业学习、研究和交流。
良好的科研平台 人权法学科依托我校人权研究中心发展建设。2019年12月,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成立,它是在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的基础上组建的校级直属实体研究机构,并于2020年12月获批中宣部教育部第三批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2021年6月获批“陕西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2021年9月,获批首批退役军人事务研究基地。
丰富的学术活动 办有“公法与人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 “跨学科青年学者工作坊”等品牌学术活动,定期邀请校内外学术大家进行讲座;多次举办重要学术会议,为研究生的学习发展搭建良好平台。其中,“中国共产党与人权保障”专题将党史学习与人权保障主题相结合,受到众多好评。 2021年7月,承办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7届会议“人权与国际团结”中方边会;2021年9月,承办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8届会议“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与人权事业发展”中方云上边会。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中央电视台、CGTN、中新网、陕西日报等媒体分别对两次边会进行了报道,另有多家媒体转发,取得了良好的学术效果和社会影响。
独特的培养模式 为研究生提供跨学科交流、参加校外高水平会议交流的机会;积极组织读书会活动,由青年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学习经典著作;建有编译小组,将学术能力提升、时事热点关注及外语水平提升有机结合,实现全方面的学术素养培养。
指导教师 钱锦宇,云南昆明人,西北政法大学教授,人权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法律思想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带头人,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特聘长安青年学者,陕西省委理论讲师团成员,西安市委理论讲师团成员。兼任中国人权研究会理事、中国宪法学研究会理事、陕西省宪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出版学术著作3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省社科基金课题2项,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2项,在权威和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部分被《新华文摘》《法学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报》和《人大复印资料》辑览、摘编或全文转载。 常安,(1978—),陕西榆林人,法学博士,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行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三级教授、法学博士,入选校“长安学者”特聘岗位、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师德建设委员会委员。担任国家民委重点联系优秀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宪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民族法学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宪法与国家治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宪法变迁等。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省部级课题3项,获全国民族研究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等科研奖励7项,获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陕西省十大中青年法学家、陕西省普通高校人文杰出英才、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代表作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宪制变迁》(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5年版)、《中国宪法文本中的“内“与“外“》(《学术月刊》2020年第12期) 、《社会主义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家建设》(《开放时代》2020年第1期)、《西藏民主改革:现代政治秩序建构及法理解读》(《民族研究》2014年第1期)、《改革背景下的当代中国宪法变迁》(《法律科学》2010年第2期)等。 刘治斌,西北政法大学教授、人权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学历。先后在陕西师大学政治教育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西北政法学院研究生院和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学习、进修。2001年7月至今任职于西北政法大学;2007年获聘教授职称。主要研究方向为法理学、法律方法、法律经济学、司法制度。出版学术专著《法律方法论》(2007)一部,编著《老年人常用法律》(2003)、《维权新主张》(2005)等普法读本两部;先后在《法律科学》、《法学》、《商法研究》、《法制与社会发展》、《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宁夏社会科学》等专业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省部级及以下科研奖2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已完成国家社科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校级项目1 项。主持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之地方实践研究”子课题“权利实现中权力配置问题研究”。 曹燕,教授,博士,劳动法学与社会保障法学学科带头人、硕士导师组组长。中国社会法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法学会老龄法治研究会会长,西安市总工会专家顾问团成员,西安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陕西博硕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法理论、劳动法学。主持的项目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球视角下中国休息休假立法完善研究》, 2019年7月;司法部项目《我国劳动者带薪年休假权利保障法律制度完善研究》,2015年12月;陕西省规划办项目《陕西省带薪年休假制度实施研究》,2015年10月,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劳动法基本概念的法哲学研究》。2010年12月,主编教材:《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入门笔记》,法律出版社2018年版。代表作有:《劳动法中工资概念的反思与重构》(《法学家》2011年第4期);《劳动者的法律重释:境况、身份与权利》(《法学家》2013年第2期);《带薪年休假权利保障的法理基础与制度前景》,(《人大法律评论》,2016年第2期);《合意在劳动法中的命运》,(《政法论坛》2016年第3期);《比较法视野下带薪年休假法律规制的国际趋势与本土问题》,(《人大法律评论》,2018年第2期);《幼儿教师劳动权益保障的立法完善:问题、判例与法理》,(《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年第3期);《落实企业带薪年休假的地方司法探索与学理解构》,(《判解研究》2019年3月)。 刘璞,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副教授、人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教育战略发展学会教育法制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残疾人权益保障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陕西省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受教育权,残障人权益保护。获2016年陕西省高等教育研究会学术成果三等奖。主持2016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西部农村地区残疾人受教育权保障制度的设计与政策干预机制研究》,曾发表多篇有关残障人权益保护的学术论文。 郭淼,1982年12月出生于黑龙江省伊春市,中共党员,汉族。西安交通大学法学博士,现为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副院长,人权研究中心研究员、网络政治传播方向硕士生导师,国家信息中心在站博士后。曾先后在西安市碑林区委宣传部(文明办副主任)、陕西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工作,承担对外宣传和理论研究任务。现主要分管新闻传播学院学科发展和科研工作。主持省部级课题4项,横向课题1项,出版专著一部,近五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CSSCI期刊论文十余篇,连续三年参与中国社科院《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新媒体蓝皮书)撰写工作。2019年获得陕西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获批陕西省第四批“高校杰出青年人才”支持计划。 哈冠群,1986年出生,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国际关系史方向。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兼任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研究员,受聘“长安青年学术骨干”。在《世界近现代史研究》、《国际论坛》、《安徽史学》等期刊发表文章数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各一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宗教中国化问题、域外势力涉疆问题与库尔德人问题。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西北政法大学雁塔校区2号教学楼人权研究中心
邮箱:nwuplrqyjy@163.com | 电话:029-85388016
人权研究中心 2019 © 版权所有 | 陕ICP备05000207号
技术支持:网是科技 长安大学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