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由中国人权研究会、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暨南大学承办的“反恐、去极端化与人权保障”国际研讨会在广州顺利举行。来自中国、英国、美国、瑞典、意大利、巴基斯坦、塞尔维亚、伊朗、以色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近30个国家的官员、专家学者以及非政府组织代表等,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参与研讨会。会议以“‘后真相’时代的反恐国际合作与权利保障”为主题,与会专家人士呼吁摒弃偏见,加强反恐合作,携手应对风险挑战。
20年前,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发生。中宣部副部长蒋建国在发言中表示,20年来,恐怖主义构成的全球性挑战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反恐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共识,全球反恐事业取得重要进展。但必须看到,当前国际反恐形势依然复杂,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仍在全球多个地区肆虐,虽然未再发生像“9·11”这样规模的恐怖袭击,但恐怖案事件仍然时有发生,全球反恐事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研讨会上,多位中外反恐与人权领域专家学者认为,一些国家基于意识形态偏见和短期利益考量,搞选择性反恐,同时与媒体形成合谋,对人权等问题进行选择性报道、虚假报道等,致使国际社会至今尚未形成反恐、去极端化的强大合力。
反恐怖主义法学院(国家安全学院)教师、人权研究中心反恐与人权研究所所长乔巴生博士参加会议并做主题发言。乔巴生博士表示,极端主义群体利用其群内成员对化约世界的复杂性的需要,将灵性资本神圣化,通过群体资格与仪式产生社会共识,强化行动者所属群体的积极特异性,强化群体符号边界和群内社会认同,从而排斥外群体成员,并用灵性资本的中介作用引导民众走向极端主义。而在治理极端主义过程中,通过运用中华民族共同符号能降低群际界限的凸显性,弱化群际差异,逐步使中华民族共同符号成为维系群际关系的纽带,通过凸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集体认同,最终铲除滋生极端主义的土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