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2025·亚洲人权论坛”在重庆开幕,论坛聚焦“科技与人权”主题。会议由西南政法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举办,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蒋建国、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琼、蒙古国法律发展和改革研究中心主席乌英格、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林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韩大元分别在开幕式致辞。来自中国、日本、印度、蒙古国、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近60名人权专家,共同探讨科技发展与人权保障的协同治理,推动亚洲在科技人权领域的合作与创新。
本次论坛分三个平行会议,主题围绕:“科技向善与人权保障”“科技进步与亚洲新兴人权问题”“科技竞争与全球正义”。人权研究中心李荣荣博士参与学习第二平行会场主旨报告。专家学者围绕科技进步与亚洲新兴人权问题展开激烈讨论。李忠夏教授汇报了中国基本权利保护的发展和现状,指出中国违宪审查制度的进步,以及这一制度对人权的积极作用。沈太霞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疗效率,对农村地区的医生及医疗有重要意义,有利于病人公平、及时地获得医疗服务,从而促进个人健康权的实现。王彬教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人权风险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法律治理的基本框架。
尼泊尔教授尤巴拉伊·桑格拉对社交媒体和人工智能在应用中的风险进行深刻揭示,尤其是指出人工智能和社交媒体对文化取消的影响。他还指出政府、学者以及民间社会仍然需要承担起积极的责任,对技术和人权进行平衡。印度尼西亚的教授赫鲁·苏塞托,聚焦于印尼面临的一系列人权问题,尤其是国际法、习惯法与伊斯兰法的冲突,认为亚洲文化具有多元性,文化相对主义与人权普世主义存在一定的张力。
张新平教授对数智时代数据可携带权进行深入研究,汇报了该项权利与其他相关权利的区别,并对该权利的保障提出一系列立法建议。刘晓阑博士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亚洲发展权保障,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以及具体路径。闫乃鑫博士对数字人权作为话语进行了整合构想,认为数字人权作为“话语”优于作为一种概念。荆超老师对科技进步下国家安全与私生活受到尊重的权利进行全面深入剖析,该论题在当今时代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李昌林、廖奕教授对各位发言人的汇报进行精彩点评。李昌林教授提出除了关注新兴科技,还需要关注例如中医等传统科学技术。廖奕教授认为在科技进步大环境下,需要弥合科技与人权之间的张力,并积极回应这一问题。
最后,论坛发布“‘亚洲人权论坛’重庆共识”。共识呼吁,科技革命不应成为加剧不平等的工具,而应成为实现《世界人权宣言》愿景的助推器。各方需超越零和竞争,以合作促共治,确保科技真正服务于人类尊严、社会正义与全球可持续未来。